​《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3(1): 中文翻译卷首语与文章摘要

发布者:李晓蒙发布时间:2024-04-18浏览次数:10

《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3(1): 中文翻译卷首语与文章摘要


1. 受害者还是恶棍?社论漫画如何描绘2023年巴以冲突

Gregory Gondwe and Carolyn Walcott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4-006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视觉、象征、隐喻和文本分析的方式,对描绘巴以冲突的网络社论漫画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社论漫画中普遍存在的反战情绪以及对巴勒斯坦的显著支持倾向。这种支持表现主要来自全球南方,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漫画中尤为突出,而在西方主流媒体中这类漫画却很少见。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来自西方和非西方媒体的漫画进行深度分析。研究运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符号学理论,重点关注漫画的象征手法和文本,以解读其中的细微叙事。

 

研究结果

这些漫画描绘了复杂的叙事,运用象征手法解释了政治家和主流媒体如何框架化特定实体并削弱受害者学说(victimology)的色彩,揭示了影响受众感知的主观性视角,与现有学者关于社论漫画在传播复杂政治概念方面的影响力的观点相呼应。

 

研究意义

这些漫画塑造了公众对冲突的理解,潜在地影响受众的偏见和观点。它们将哈马斯描绘为既是侵略者又是受害者的角色,刻画了人们对该组织的多面向看法。

 

实践意义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描绘联合国等主要组织的政治身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类组织进行大胆描绘为人们了解这些组织的角色提供了实践途径。

 

研究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社论漫画进行多模态分析,揭示了其隐藏的叙事和观念,丰富了现有研究,并表明有必要对这一冲突的历史、地缘政治和权力结构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项研究从多方面揭示了社论漫画如何塑造人们对巴以冲突的感知和解释,强调了社论漫画在媒体话语中复杂而具有影响力的特性。

 

关键词

社论漫画、2023年巴以冲突、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符号学    

 

 

2. 情感、可信度和团结:非政府组织为加沙提供救援和宣传工作的战略叙事

Linda Ziberi, Lara Lengel, Artan Limani, Victoria Newsom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4-0004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个较少受到关注的领域,即非政府组织在武装冲突期间为提供人道主义救济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研究分析了14个非政府组织在Instagram上发表的图文帖子,这些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支持受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影响的平民。

 

研究方法

本试验性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视觉修辞这两种批判文化和修辞方法,分析了 14 个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发生后 90 天内发布的 Instagram 帖子(n = 3,014)。

 

研究结果

非政府组织通过Instagram账号进行战略传播时主要围绕三个关键属性:诉诸可信度、情感和团结,从而吸引到所需的利益相关者开展宣传和救援工作。非政府组织通常会把这些特性结合起来使用,有时会在一张图片中同时突出这三种属性。以这种方式混合各种诉求,可以帮助非政府组织摆脱或构建不受现有战略叙事限制的信息。数据集唤起了一种有意的商议性修辞模式,并在三种动机诉求(可信度诉求、情感诉求和团结诉求)中被一些法医倾向所调和。

 

实践意义

鉴于这是关于人道主义危机的首批研究之一,这项研究提供了对人道主义危机以及非政府组织如何应对危机的重要理解。

 

社会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非政府组织战略传播的潜在影响,以及社交媒体是如何引导国际受众从批判性视角出发,参与国际冲突和人道主义危机事件的讨论。

 

研究价值

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非政府组织运用Instagram开展宣传和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以及实施这些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字面和比喻意义)提供了宝贵见解。鉴于数据集的时效性,本研究的原创性较强,它可能是同类研究中首个分析在当前人道主义危机期间非政府组织开展战略传播的研究。本研究对媒体与传播学、政治学、危机管理等多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对战略传播专业人员(包括非政府组织管理人员和志愿者、从事在线内容创作和社交媒体活动管理的人员,特别是危机救援和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加沙、人道主义危机、非政府组织、战略传播、视觉文化

                                               

 

3. “眼泪从未为任何人赢得自由”:乌克兰在全球范围的宣传战中利用模因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Mark Poepsel, Andrew Malo, Chinedu Obuekwe, Mikayla Wilhelm, Gongora Perea, and David Daiber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4-0050

 

研究目的

本文分析了@Ukraine账户自2016年建立至20239月在X(原名Twitter)平台发布的模因,以考察模因作为全球冲突宣传工具的功能和效用。

 

研究方法

一个小型研究小组对100多个模因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探索性方式将模因分成不同的主题类别。然后,研究小组的小部分成员有目的地选择了少量模因,对其中的图像和文字进行了递归分析,以确定存在哪些类型的意识形态诉求。

 

研究结果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互联网模因可能被用来增强国家团结,也可能被用来寻求来自富裕、更强大盟友的同情(本文指西方国家)。乌克兰一方的基本宣传理念是民主、友谊和独立,而俄罗斯则被描绘成一个独裁政权。

 

实践意义

我们论文中提及的一小部分模因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虽然我们并未就本文研究的模因产生的广泛媒体影响做出任何断言,但某些模因显然旨在引起美国主要媒体的注意。对于那些希望找到一个国家宣传战略的关键所在的人来说,社交媒体上的模因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社会意义

从本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政府可能会利用媒体来覆盖其所有的宣传基础。乌克兰的备忘录似乎主要用于强化民族团结和与西方联系的信息。

 

研究价值

虽然其他人也对 @Ukraine的推文进行过研究,但本研究被认为是第一个专门研究发布到推文上的模因的研究。这项研究对我们理解各种不同的模因如何传达宣传战略的核心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许我们希望其中的一些模因能“击中”所需的媒体,哪怕只是为了加强宣传力度。

 

关键词

宣传、多模态语篇分析、模因、推特、网络媒体、一词多义、乌克兰

 

4. 多模态视域下跨国旅行Vlog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基于全球20座港口城市热门视频的分析

陈思甜  臧颖蕾  杨萍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3-0034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一方面主要分析YouTube平台上所发布的跨国旅行Vlog中,Vlog博主如何运用不同模态之间的互动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意在探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这些热门视频的话语特征及其所呈现的媒介化城市形象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了符号学中的物源符号系统以及语言学中的评价系统、视觉语法,搭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以便对视频内容进行多模态解读。


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样本视频中存在着“享受自然”“地标打卡与街道漫步”“品尝美食”“基建评估”四个常见主题。拥有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北美全职Vlog博主是这些视频的主要创作者,而这可能会导致媒介化城市形象的固化与偏见。同时,本文还完整阐释了跨国旅行Vlog作为媒介时城市形象的生成机制,即城市的物质存在最终转化为外国受众认知的全过程。


研究意义

在城市形象生成的动态环境中,网络意见领袖显然也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虽然自身可见度伴随新媒介的加持不断提升,但城市同时也面临着媒介化形象日益同质化的挑战。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的结论为城市管理者、Vlogger等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路径上的启发。


创新性

本研究通过采用全球视野和比较视角拓宽了城市传播的研究广度。文中新搭建的分析框架可为之后涉及新媒体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此外,城市形象生成机制的系统阐释有助于理解新媒体在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

VlogVlog博主、城市形象、多模态话语分析、城市传播

 

5. 中美大学生手机应用采用情况比较:信息处理方式与下载后的使用频率

张陈杰 姜蔚蔚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3-003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启发式系统模型为主要理论框架,探讨中美两国大学生作为同龄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异同。


研究方法

采用了网上自填问卷法的收集数据。


研究发现

结果证实,一些外围因素会影响个人因素。一些文化取向(权力距离、沉溺、个人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通过信息处理间接影响了应用采用行为。社会规范对信息处理和采用行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受访者在启发式处理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系统式处理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导致了明显不同的采用行为。


研究意义

某些文化取向通过信息处理影响应用采纳行为,但对启发式处理和系统式处理的影响不同。并非所有的文化取向都会影响决策过程,有些文化取向可能是调节因素而非预测因素。社会规范可在应用采纳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社会动机。受访者有能力处理信息,因此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并不是影响应用决策的重要因素。受访者在系统式处理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启发式处理方面没有差异,这就要求在信息处理方面进行跨文化比较时,研究人员应先在维度或项目层面进行测试,然后再在变量层面进行比较。


研究价值

本研究将外围因素(国家文化、社会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与个人因素(信息处理和行为)联系起来,从而扩展了启发式系统模型。本研究还检验了源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社会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作为外围因素的特殊作用,并丰富了有关决策信息处理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受访者在系统式处理方面的差异大于启发式处理,文化取向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启发式处理和系统式处理,同时也从非采纳的角度为技术接受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移动应用采用、中美大学生用户、文化取向、启发式和系统式模型、决策

 

6. 视觉传播的自动化与国家形象的美学建构——基于Twitter社交机器人的计算美学考察

黄阳坤  陈昌凤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4-0010

 

摘要

视觉与美学是国家形象研究绕不开的维度。以Twitter涉中议题下106562张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计算美学方法,对社交机器人在涉中议题上的视觉传播活动进行考察,并比较人、机用户在视觉表达上的异同,探析机器用户的美学策略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器用户在涉中图像上已展现出有别于人类用户的美学策略,在亮度、饱和度、色彩使用等特征上形成了差异化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被证明有正向的传播效果,更易获得社媒用户的点赞并触发再传播。美学策略的自动化令国家形象的对外建设、全球传播面临新态势,甚至可能将人类的视觉审美、创作与传播活动推置于主体性危机之中。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计算美学、国家形象、视觉传播、人工智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