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4(3): 中文翻译卷首语与文章摘要

发布时间:2025-10-06浏览次数:10

1. 使用社交媒体让我们更懂环保,还是更加“生态焦虑”?——一项基于多国的调查研究

 

作者:Jörg Matthes , Ariadne Neureiter ,Thomas Kirchmair , Mokhtarrudin Bin Ahmad, Alice Binder, Christina Brandstetter, Ploypin Chuenterawong, Jeong-woo Jang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5-0037

 

研究目的

社交媒体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增强气候危机意识的重要工具。虽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关社交媒体使用与环境知识、生态焦虑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不足,尤其缺乏非西方国家视角下的全球性探讨。

 

研究设计与方法

我们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在德国、比利时、南非、泰国、智利、马来西亚、韩国和印度八国,面向普通人群开展了大规模调查。

 

研究发现

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环境知识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国家差异。但在所有国家中,社交媒体使用均对生态焦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仅效应大小有别。同时,环境知识被证实是生态焦虑的负向预测因子。

 

实践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能促进环保学习的想法缺乏依据。相反,社交媒体更可能影响个体对气候变化的焦虑情绪。

 

原创性及价值

本研究突破了西方国家的语境,检验了社交媒体的作用,揭示了其在提升公众环保知识方面的局限性。

 

关键词:社交媒体使用、环境知识、生态焦虑、气候危机

 

 

译者: 缪沁倚

                                                         核对: 贺婷洁

 

 

2. 流媒体的“延续”:亚马逊Prime 视频《请再来四杯》对《欲望都市》的全球本土化重构

作者:Enakshi Roy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5-0012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美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 SATC) 的印度改编剧《请再来四杯!》(Four More Shots Please!, FMSP) ,探究流媒体时代全球电视剧模式如何通过本土化改编实现文化重构。研究重点考察FMSP如何通过叙事与美学元素的本土化改造,反映印度社会文化现实(尤其在性别、性取向及后女性主义表达层面),并探讨流媒体平台在跨国改编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研究设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主题分析法,对FMSP全季30集进行文本解读,并选取SATC部分剧集进行对比编码。编码框架包含五个关键维度:人物塑造、叙事结构、视听风格、时空结构及新兴主题。基于全球本土化理论,研究通过跨文本转化分析,探讨平台基础设施与社会文化规范如何共同影响改编实践。

 

研究发现

FMSP保留了SATC的核心主题——女性友谊与自主权,同时通过印度家庭结构、语言杂糅性及社会政治动态进行本土化重构。 DaminiAnjanaUmang  Siddhi 等角色对应SATC主角设定,但置于印度背景下的新闻业、母职、酷儿身份和身体政治之中。研究归纳出双性恋身体意象两个主题,加深了改编剧对本土性别议题的探讨。亚马逊Prime Video提供了开放的创作土壤,使该剧得以构建一种既具文化特殊性又具全球辨识度的后女性主义叙事。

 

实践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流媒体平台作为全球本土化积极推动者,使制作方能够将全球模式与本土叙事相结合。研究利用现有知识产权资源,强调了为吸引本土及海外离散观众而采取的改编策略。

 

社会意义

FMSP通过整合LGBTQ+身份、职业自主、身体意象及家庭协商等叙事,拓展了印度女性形象的主流表征。这些呈现既挑战了传统性别规范,亦在文化真实性与现代性诉求之间取得平衡。

 

原创性/价值

本研究通过聚焦流媒体基础设施在改编实践中的中介作用,丰富了媒体全球化领域的学术讨论。它不仅拓展了关于跨国电视与全球本土化的现有研究,还展示了改编过程不仅受“文化接近性”影响,更受到全球南方国家的平台逻辑、受众期待与生产政治的共同塑造。

 

关键词:印度、全球本土化、流媒体平台、电视剧改编、后女性主义、质性主题分析、跨国媒介流动、亚马逊Prime Video

      

    译者:李子龙

核对:黄琪芸

 

 

3. 应对社交媒体过度使用:感知侵入性与心理反抗对遵从抖音健康使用提醒的影响

作者:胡笑含 汪岚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4-0063

 

研究目的

近年来,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一个紧迫课题,其对用户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引发广泛关注。对此,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实施了“健康使用提醒”以减少过度和不当使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抖音健康使用提醒对用户感知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研究设计/方法

本研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了中国大学生抖音用户,测量其对提醒信息的感知侵入性、感知自由威胁、心理反抗、对提醒信息的态度以及他们的遵从行为。

 

研究发现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用户对提醒信息的感知侵入性会对其态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遵从行为。此外,这一效应可以通过心理反抗理论解释,即感知侵扰性增强了用户感知的自由威胁,进而影响用户对提醒信息的态度与行为。

 

研究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在实施此类健康使用提醒时,应考虑用户的体验和接受程度,以增强提醒信息的说服效果。本文还讨论了提高健康使用提醒信息传播效果的策略。

 

原创性/价值

尽管近期文献更多关注社交网络的过度和不当使用问题,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用户的特质,以解释社交媒体过度使用与用户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平台引发的健康使用干预措施有效性背后的心理过程,同时扩展了心理反抗理论在非英语语境下社交媒体使用中的理论阐释力。

 

关键词:抖音、健康使用提醒、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心理反抗、遵从行为

 

译者: 姜涵子

核对: 吴佳宜

 

 

4. 谁在助长网络仇恨?意识形态与认知在韩国社会对反华性辱骂态度中的双重作用

作者:Yu Jeong Hwang 黄有贞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5-0004


研究目的
本研究探讨了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知识如何形塑韩国网络社群对反外群体内容的感知与消费,填补了非西方语境下研究的空白。

研究设计/方法论/研究路径
本研究面向韩国网络社群用户开展线上调查,以探究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知识与针对外群体(尤其是中国)的态度之间的关联。

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保守主义倾向与对反外群体辱骂的正向认知存在显著相关性;政治知识不仅与反外群体情绪有关,也与对辱骂的认知相关。然而,与研究预期相反,社会身份与威胁感知并未显著影响反外群体情绪。


实践意义
本研究结果为推动更具包容性的网络话语、缓解消极的群际态度提供了启示,同时强调了政治知识在塑造网络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意义
本文揭示了网络社群如何形塑韩国国内群际互动与国家认同,并为国际关系及跨文化的理解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启示。


研究原创性/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次聚焦韩国网络社群中的不文明话语,揭示了在非西方语境下,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知识与网络行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社群、不文明话语、群际态度、韩国、中国

 

译者: 方元

核对: 王可萱

 

 

5. 弱关系,强事实:影响者如何在X平台(原Twitter)上增强公共卫生传播

作者:吴颜芳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5-0011

 

研究目的

社会从众行为理论强调规范性压力作为集体行为的驱动力。然而,这类动态机制在社交媒体弱连接网络中的运作方式仍缺乏深入探讨。特定平台的功能特性——例如X平台(原Twitter)的网络结构,可能重塑公共卫生传播中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基于X平台上关于新冠疫苗的讨论,探讨了在健康危机期间,网络化影响如何重构信息性社会影响与规范性社会影响。

 

设计/方法/研究路径

研究整合计算方法、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主题建模、情感分析和网络分析,分析了2021113日至202255日期间通过Twitter Academic API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的550万条关于新冠疫苗的推文,以考察用户角色(影响者与普通用户)、关系强度及内容类型(基于事实与基于观点)如何塑造转发行为模式。本研究采用LDA模型揭示疫苗相关讨论中的主题结构;借助TextBlob情感分析,量化推文的主观性,以区分事实性内容与观点性内容。利用iGraph进行网络分析,基于度中心性与介数中心性识别影响者,并将其划分为三类:“权威型用户”(authoritarians)、“加速型用户”(accelerators)和“连接型用户”(connectors)。

 

研究发现

弱连接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驱动作用,普通用户发布的事实性推文被转发的频率高于影响者。来自加速型、连接型或权威型用户的规范性社会影响受到X平台字符限制去中心化网络结构的制约。此外,无论发布者身份如何,观点性内容的转发量均较少,表明用户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更优先考虑准确性,而非主观叙事。

 

实践意义

公共卫生宣传活动应优先采用简洁、基于证据的信息,并契合X平台的去中心化网络特征。通过将普通用户作为“事实核查”节点并减少带有主观倾向的内容输出,可以有效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应对虚假信息的策略必须充分考虑平台在规范性影响方面的特有限制。

 

社会意义

研究结果凸显了数字平台如何通过赋权非专业用户参与话语建构,从而推动健康传播的民主化,同时也对自上而下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模式构成挑战。这种双重性揭示了利用弱连接网络弥合服务不足群体信息鸿沟的潜在机遇。

 

原创性/价值

本研究首次通过三重计算视角(主题建模、情感分析与网络分析)解析X平台上的社会从众机制,揭示了平台功能如何打破传统的影响力层级。研究重新定义了公共卫生语境下的影响者角色,证明弱连接关系与事实性内容在驱动用户参与方面超越了规范性压力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X/Twitter、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社会从众、公共卫生传播

 

译者: 黄可心

核对: 刘子琪


 

6. 体育人物真实性的代际视角:年龄如何塑造粉丝对体育社交媒体影响者的感知

作者:Mara F. Singer, Chaz Callendar, Sheetal Kantilal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5-000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感知真实性六因素模型,调查不同世代粉丝对体育公众人物影响者真实性的感知差异。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探讨作为体育迷的社交媒体用户如何建构对体育人物真实性的感知。本研究立足于数字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揭示粉丝与运动员关系的演变特征,对体育传播和运动员品牌管理策略具有启示意义。

 

研究设计/方法

研究共组织8场焦点小组访谈,样本42人,涵盖婴儿潮一代、X 世代、千禧一代与Z世代四个世代。受访者均通过筛选,确保其使用社交媒体且为体育迷。利用这些焦点小组来解构和分析不同年龄群体对体育影响者真实性的感知。

 

研究发现

研究揭示了不同世代在体育影响者真实性感知上的显著差异:Z世代高度强调“连接感”和“准确性”;千禧一代最看重“诚实”;X 世代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婴儿潮一代注重“诚实”和“专业性”。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在不同世代之间,“准确性”和“谦逊”的重要性呈反向关系。

 

现实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在体育传播和代言中需要一种更细致、具有世代意识的方法来处理真实性问题。这对体育营销策略和运动员品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体育公众人物越来越被视为社交媒体影响者的背景下。营销人员和运动员可能需要根据不同世代对真实性的不同感知,调整他们的传播和品牌策略,以引起不同世代群体的共鸣。

 

原创性/价值

本研究深化了不同世代对体育人物真实性感知的差异的理解。通过应用六因素真实性模型并揭示代际差异,本研究为学术研究和体育传播及运动员品牌管理的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研究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制定体育人物与粉丝之间真实互动策略时考虑代际视角的重要性。

 

关键词:真实性、代际差异、体育人物、社交媒体、影响者、焦点小组

      

                                             译者:贺灵心

核对: 张婧溢

 

 

 

7. 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针对意大利新闻编辑话语与实践的探索

作者:Maria Francesca Murruand Simone Carlo

https://doi.org/10.1515/omgc-2025-0045 

本文主要着眼于人工智能对意大利新闻界产生的变革性影响,为研究AI技术融合并重塑新闻编辑领域的方式提供了深入的视角。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与来自意大利主流媒体机构的记者、数字编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者进行了10次深度访谈,探讨新闻工作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态度、期望以及关切。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究新闻工作者在描述人工智能融入新闻生产过程中所调动的微妙感知和话语框架。若抛弃对人工智能的想象、认知以及期望的考察,就几乎无法对其展开有效的研究,尤其是涉及人工智能的不透明性和交互能力这两个结构性要素时。这两个要素极易导致人工智能遭受曲解,并产生不可控的阐释性投射(Milne2021)。

新制度主义凸显了话语的核心地位。该理论将新闻行业视作一个建立在复杂规则、实践以及价值体系之上的话语制度(Hanitzsch & Vos2017)。这些要素通过话语被建立并赋予合法性。从这一角度来看,话语合法化既是规则、实践和价值观进行内部组织的过程,也是在社会上巩固、捍卫以及主张该制度声誉的工具。针对人工智能通过提升效率以及引入新功能提升变革新闻工作流程的潜力,受访者的观点呈多元化态势。然而,大多数从业者并不认为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新闻工作者,而是将其视作一种辅助性工具,帮助提升新闻生产质量并促进深度新闻报道。

本研究提出,尽管人工智能的潜力已获得大量认可,但参与者仍普遍对其持谨慎态度。部分受访者对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中的伦理影响表达关切,其中包括透明度、岗位替代风险,以及如何在日益自动化的环境中保证专业标准。本文认为,新闻编辑行业亟需制定清晰的编辑策略,公开、透明地制定业内需共同遵从的人工智能使用规范。本文同时强调了出版商重点对人工智能进行技术投资的必要性。如此,可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再限于个别记者的行为,而会被采纳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旨在实现理性、高效、共享的工作流程重构过程中。在这方面,应投资并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将其置于一个更全面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内进行,并充分关照这些工具所蕴含的伦理与民主问题。

关键词:融合新闻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业话语制度、新闻生产

 

                                           译者: 谢姝瑶

     核对: 贺婷洁